零成果转化率:高校1.31亿科研经费遭遇滑铁卢

2023-08-18

laptop-3244483_1920.jpg


据媒体报道,广西审计厅对9所地区管理的高校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获得的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


审计发现,这些高校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具体情况如下:其中一所高校累计获得了1.79亿元的财政投入,用于支持702个科研项目,但仅有5个项目的成果成功实现市场转化,转化率仅为0.71%;另外一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然而却未能实现任何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


网络上的观点各异,一些人认为这是对资金的浪费,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不应仅关注成果转化,基础研究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必要的,它为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持续稳定上升,2022年达到了36.7%,创下了5年来的新纪录。


具体数据显示,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达到48.1%,科研院所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13.3%。然而,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却仅为3.9%。


此次高校的零转化率,凸显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亟需增强。


因为科研体系和技术转移方式的不同,美国尚未进行权威的定期科技成果转化率调查统计。然而,基于相关研究的估算,美国高校的成果转化率大致在50%左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客观角度来看,科研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和支持,因此在长期内理应产生有建设性的成果。然而,另一方面,在科研环境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政策和资金应当有助于支持科研人员的工作。由于“放管服”等方面仍待完善,仅用“转化率”来衡量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偏见。


对此,一些高校仍坚持“帽子主义”,即通过“争取项目-取得成果-评定职称”方式来衡量科研绩效。


这种情况需要引起警觉,如果不改变只看重项目和论文的评价体系,科研可能会走向只追求项目和发表论文,而忽视实际价值和市场价值,产生一种“闭门式科研”的倾向。


总而言之,为提高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需对相关管理制度和专利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扩展专业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建设,打造规范的技术交易大市场。


将创新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不能放任高校科研成果**于实验室内或纸上论文。必须通过技术转化,创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将反过来促进科技创新,引发更多的科研投入,形成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