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举行专利公开实施政策公示会。浙江专利公开实施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包括6838件专利在内首批公开实施专利清单也正式发布。
近期,一份审计报告再次引发公众对于“高校成果转化率低”的关注。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浙江首次提出了一项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即推行“专利公开实施”制度。
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林敏透露,早在2021年,浙江就率先尝试推行“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这种制度允许专利权人通过专利管理部门发出邀约,潜在被许可方一旦接受邀约,便可以实施专利技术,形成一种许可形式。
随着2023年1月1日《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的正式实施,浙江进一步创新,提出了“专利公开实施”制度,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首次。
根据该条例第12条,基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利用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所获得的专利成果,若在自授权公告之日起三年内没有正当理由实施,将被列入公开实施清单,并由专利权人合理确定实施方式和费用标准。
简言之,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利在三年未被实施的情况下,将被要求进行公开实施,从而促进转化。
截至今年8月1日,《浙江省专利公开实施办法(试行)》正式生效,明确规定专利公开实施是指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公开交易平台推广实施专利的行为,包括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的转让、许可,以及专利权作价入股等方式。
据了解,6838件专利,分别来源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省内48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巨化集团、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
目前,来自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地16家企业现场在高校院所完成了线上远程签约,此次签约涉及91件专利,涵盖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行业,其中专利许可81件,转让10件。